冠军教练张铮:“学生招进来了,就要负责”

冠军教练张铮:“学生招进来了,就要负责”

张铮指导队员训练

40年执教生涯写满冠军的名字

高大却温和,从体态上完全看不出年龄的痕迹。

记者见到张铮时,他前一天晚上10点刚刚从济南返回烟台。而就在前几天,他正带领着省女子青年篮球队在重庆万州参加全国篮球青年锦标赛决赛。如此忙碌的行程,记者从他身上看不出一丝疲倦。谈起自己热爱了一辈子的篮球事业,张铮的脸上时常会露出笑容。

爱好体育的张铮,先后练习过田径、排球等项目,15岁正式进入烟台市体校,自此开始了与篮球的不解之缘。“在市体校打了两年,后被省青年队选中打了两年,退役后就进入市体校从事篮球教练工作。”张铮告诉记者,令他感到自豪的是,执教40年间,他先后带队多次获得大赛冠军。

“1981年,我培养的三名队员被国家中学生篮球队选中作为主力队员代表国家中学生男子篮球队参加了世界中学生比赛。”张铮告诉记者。不仅如此,1987年、1992年,他带队参加全国篮球比赛,两次获得男子甲组冠军; 在1994年带队参加第3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时,获得第三名;2002年,更是带领国家少年队夺得中日韩三国对抗赛冠军; 在山东省第17、19、20、21、22届运动会中,5届蝉联冠军。

那一个个至今仍活跃在中国男篮队伍中的闪亮名字,或许是对张铮职业生涯最好的褒奖:曾代表中国队出征伦敦奥运会,至今仍在上海队效力的张兆旭,CBA 全明星赛中曾获得“三分王”,效力于山东队的孙杰……说起这些从自己这里开始了篮球逐梦之路的明星学生,张铮难掩骄傲。

不仅如此,作为启蒙教练,张铮先后向上级专业运动队培养输送了鞠维松、徐长锁、成志明、吕晓明、孙本胜、徐家良、曲绍华、孙中成等优秀运动员70余名,他们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为祖国、为山东、为烟台争了光,添了彩。

慧眼识英才辛勤耕耘结硕果

一名优秀的教练,既是善于教人的教师,更是懂得识人的伯乐。“作为一名基层教练员,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而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选好苗子。”张铮告诉记者,好的苗子,就如玉石的“种水”,也决定着将来的发展空间。

为了选到好苗子,张铮多次“三顾茅庐”。“当时相中了成志明,他身体条件特别适合打篮球,文化课成绩也非常好,在全年级排名前3,家长不同意他打篮球,他自己也不是很想练体育,可是这样的好苗子,错过了太可惜。”张铮回忆说,为了招成志明入队,他独自到成志明家6次,从多个方面和成志明的家长沟通、论证,也做成志明的工作,最终用他的诚意打动了他们,将其招入队内。通过训练,成志明很快显露出在篮球方面的天赋和优势,后来输送到了省队,并入选国家集训队。

作为张兆旭的启蒙教练,张铮在招他入队时也颇费了一番功夫。张兆旭当时学习在全年级排前2名,初中二年级时英语就达到了国家6级水平,家长不同意,张铮就反复做家长工作,最终招入队内。凭借在篮球方面的天赋和艰苦的训练,张兆旭入选了省队、国家队,还代表国家队获得亚运会冠军和第30届伦敦奥运会第12名,并加盟NCAA联赛。

好苗子可遇不可求,每每听到哪个学校或者县市区有打篮球的好苗子,张铮都不辞辛苦,亲自到一线考察。“七八十年代交通不方便,经常早上四五点赶班车,到了县里已经过了早饭点,没时间也没地方吃饭就到学校去选人,等赶回招待所时晚饭也错过了,第二天早上再赶到另一个学校。”回忆起那时的经历,张铮颇为感慨,“那时不觉得累,听说哪里有好苗子,特别兴奋,恨不得马上就见到。”

辛勤的耕耘,换来丰硕果实。执教以来,张铮先后获得“烟台市新长征突击手”“省体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烟台市先进个人”光荣称号,被市委、市政府荣记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二次,还被省体育总局授予“优秀教练员”称号。

坚守训练一线永远与队员共进退

“学生是我招进来的,就要对他们负责。”

在张铮看来,篮球是一项高智商运动,需要运动员在场地能够灵活地运用各项技战术,也就是要有良好的篮球意识。在训练中,他注意把握队员的“脉搏”,除了进行基本的技术训练外,更注重队员篮球意识的培养和稳定心理素质的养成。“只有使他们既有良好的个人技术水平,又有良好的相互配合和应变能力,在遇到困境时也能及时调整心态,沉着应对,才能达到发挥整体战斗力的目的。”

对张铮来说,在赛场时,他们是运动员,而在生活中,他们则像孩子。“相比其他同龄人,他们过早地离开了父母,开始了集体生活,心理不成熟,遇到困难、挫折时就会想家,这时候,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给他们加餐,补营养,与他们谈心,了解心理变化,让他们感受到球队大家庭的温暖。”

全身心地投入到篮球事业中,张铮对家人有着太多愧意。40年来,无论寒冬酷暑、雨雪交加,每次训练课他都比队员提前到训练场,从无间断和迟到,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2011年,母亲身体状况极度不好,一年当中住了4次医院,一直到去世。为了不耽误和影响第二天早操训练,张铮一次没有去医院值过夜班,都是妻子和家人陪护着。“家人给了我极大的理解和支持,我却亏欠家人太多太多。”累吗?累的。但张铮始终坚信,“好的运动苗子要成长为好的运动员,教练是主导因素。”作为教练员的职责,就是坚守训练一线,与队员同进退。

这,就是这位冠军教练最朴素最本真的坚持。

了解最新赛事

更多资讯

微信公众号

搜索

“烟台体育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